一起聆聽
90后記者
回憶入黨情景
講述心路歷程
分享成長感悟
讓我們一起響應總書記號召
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
不負時代 不負韶華
作為一名黨報工作者,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,我終于有幸以一名新黨員身份為它慶生,我倍感驕傲。
我出生于革命圣地延安,一家三代人都是光榮的共產黨員。從小我便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中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。
10歲那年,學校成立小小講解團,組織學生到延安各個革命舊址,為前來參觀的游客義務講解,我就是其中一名小小講解員。
當我站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、毛澤東舊居、劉少奇舊居、周恩來舊居前,感受著那里的一草一木,一遍遍地向游客們講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故事時,我自己也被共產黨人艱苦樸素、為人民服務、與時俱進的品質所感動,他們的優良品質深深烙在我稚嫩的心中。從此,便點燃了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小火種。
隨著年齡與學識的增長,我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,加入共產黨的意愿更加強烈。
一上大學,年齡剛滿18歲,我便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。那時候,有學習成績等各方面都更優秀的同學一同遞交,很遺憾我沒能在大學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。但這并沒有令我灰心,我意識到自己還需要不斷學習進步,不斷提升能力,變得更優秀才能加入黨組織。
2019年,是我從學校畢業成為一名黨報記者的第5個年頭,我再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。除了心向往之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我回到延安,成為了一名駐站記者。
當我再次踏上這片紅色熱土,兒時的感動與心愿又被點燃。在基層采訪中,我見到了更多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黨員。他們有八一敬老院的老紅軍老八路、有駐村第一書記、有村支書、有醫生、有教師等等,我聆聽著他們幫扶群眾、救死扶傷的各類故事,感受到他們共同為黨和國家無私奉獻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,更加堅定了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。
2019年春節,王婕妤(前排中)在陜西延安八一敬老院采訪,并和老人一起過大年。
經歷了成長而變得更加成熟的我,在遞交入黨申請書后,得到黨組織的認可,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。從那時起,我知道肩上的責任與使命更重了。
在陜北的黃土地上,我奔走在脫貧攻堅戰場上,記錄著老區人民與貧困斗爭的精神故事,見證了革命老區延安向世界宣告脫離貧困的偉大時刻;我穿行在山峁溝岔間,記錄著在黨委、政府帶領下,老區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小康生活。
2021年5月,我又來到秦嶺最美的山城駐站,將情懷道義繼續揮灑在這片熱土上。7月末,一場暴雨席卷這里,我第一時間沖向受災現場,傳遞著群眾呼聲,也記錄下一幕幕感人的魚水情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“七一”重要講話中寄語青年:“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,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、骨氣、底氣,不負時代,不負韶華,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!”
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時刻,我終于有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在今后的日子里,我將賡續紅色基因,繼續深入基層、深入群眾,走進生活、服務人民,不斷增強腳力、眼力、腦力、筆力,永葆情懷和擔當,用更真實的筆觸,為偉大歷史變革凝聚偉大精神力量,記錄新時代偉大祖國的復興征程。(王婕妤)
?
本期編輯:溫娟 張君
▼?更多閱讀 ▼
90后記者入黨故事 | 每一個“政治生日”,我都給自己一份特殊的禮物
90后記者入黨故事 | 這份“嘮叨”,扣好了我人生第一??圩?/font>
90后記者入黨故事 | 突遇迫擊炮、遭持槍恐嚇……我都挺過來了
本文內容由陜西日報社提供,轉發請注明來源為“中國記協”微信公眾號。